口風控制與簫音

   口風控制是吹奏洞簫最基礎的學習,也是進階直到最精深的技巧。我認為對口風的掌握與控制靈敏度是可以不斷突破與進步的。透過不斷的適應與吹奏變化,可以體會口風的掌握能力,變化音色,與及強弱處理的纖細功夫。尤其在簫音的飽滿與清純上這是值得不斷開發與進步的重要技巧。

   很多初學者在吹簫過程中普遍出現以下的問題:

1粗滯音色與氣力不夠的感覺

通常初學者在掌握嘴型與出氣角度的控制上,對集中氣束概念覺得抽象,無法正確的讓吹出來的氣完全用在洞簫的共鳴上,除了簫音帶雜音外,也特別費勁,吹沒多久就覺得疲勞。

或者不是初學者也會發生此類似現象,例如對習慣吹笛者,改吹洞簫時,以習慣吹笛的口風來吹簫。另一種是只習慣吹奏一支簫,突然更換洞簫時也常會發生此現象。

2高音音色良好,低音卻不厚實

這是大部分人吹簫的情形,對吹簫具備長久經驗,卻沒注意到高低音吹奏時口風需要的變化,以一致性的口風來吹簫,此情形能掌握好省氣力的口風,卻因為沒調整口風氣束大小而在低音階的簫聲顯得單薄不夠飽和。

最佳口風搜尋法  

解決上述問題的方法,我個人體會是需要練習最佳口風搜尋法開始吹奏前需要變化口風來適應洞簫吹口的角度與氣束方式。

實際的變化方式是上下嘴唇的互動關係變化,由下嘴唇的前後變化,或傾斜變化,透過洞簫的定位稍做前後調整,還有俯仰角度的配合,使吹音最明亮音色最純。

一開始學習最佳口風搜尋法,稍稍變動嘴唇可能簫音就沒了,因為嘴唇的對應關係,兩個都是圓形體互動下,只要輕微變動,對吹氣角度就會有很大變化,需要拿捏細微的感覺,就好像碟型天線在追蹤衛星的精密變化,練就細微控制能力,對洞簫的口風適應就會很迅速掌握。

口風的適應能力可以透過反覆不同洞簫的吹奏適應能力來練習,洞簫吹口內溝的深淺,還有節外節內不同吹口方式等,其對口風角度有不同的需求,若能迅速的適應不同洞簫,對最佳口風的搜尋就有一定的領會。

透過口風追蹤法,不但有利於適應不同洞簫,還可以在吹奏中變化簫音,可以濃濁淡雅明暗等變化,這是一種吹奏技巧的應用,以利增添樂曲的情境。

因人而異的口風技巧

方法敘述很多,技巧的實際掌握需要各自適應與體驗,因為每個人天生的嘴唇不同,其厚薄與形狀都會影響出氣的方式,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普遍的人在嘴唇中央有突出或凹下的形狀,不利於口風的掌握,尤其應用於高音時的細強氣束時,因此我個人的吹奏口風稍往左邊,利用比較能平順的一邊嘴唇,再吹奏低音時,我的下嘴唇會自然回覆中央,此時口風略鬆,低音便能吹得飽滿渾厚。

對於共鳴聲(多次諧波)的吹奏法,則是略為偏斜平順口風角度,稍稍加強氣力,使倍頻聲波同時出現,的霧狀簫聲。

唇簫定位

洞簫吹口與嘴唇的定位關係對口風有重大影響,在南管古籍中敘述”以舌探正”個人覺得是不衛生的方式,而且也相當不雅觀。在適當的相對關係上,洞簫吹口上緣應該是與下嘴唇的上緣切齊,最好的定位方式是以上嘴唇來定位簫口,確認其中心點與上下高度關係,就是上嘴唇收回時剛好與簫口接觸。記住這樣的唇簫關係,每次吹簫時都以上嘴唇回收來確認一下定位,對口風的掌握明確迅速。

吹氣角度

口風的概略分別可以分為內吹式俯吹式,內吹式是口風入起角度比洞簫吹口角度還內角入氣,反之的俯吹式是簫口外入氣方式,兩者的音色差異明顯。其折衷點是順吹式,就是與簫口切溝角度一樣的入氣方式,這是純音的最佳點。

內吹式有助於超高音的省力吹奏,俯吹式有助於濃厚的低八度,順吹式有助於純淨的簫聲。內吹式與平吹式可以營造淡雅的感覺,精微的簫聲控制在於這兩種的應用,有人講”絲線簫”來形容。濃簫聲則需要俯吹式來表現,再配以大直徑與大吹口,可以讓簫聲音量加大加濃,口中含一口氣來增加共鳴,效果更明顯。

應用於折衷的手法,在口風的掌握上得宜,時而雅時而濃,則是最佳的表現。

氣力強度

古有”逆風練簫法”,面對風向練就口風強度。風會影響吹簫的口風,透過逆風與側風來考驗口風強度,維持簫聲不受風所影響甚至中斷。一方面也是練氣的基礎,丹田與肺活量也可由此提昇。

練就氣力的強度是基礎,但絕不是一致性以此大氣門吹簫,纖細簫聲的掌握也不是在逆風中練成。

纖細的長簫音練習檢驗

持續平穩而纖細的簫音練習也是吹簫的功力之一,也是對良好口風的考驗。完全不做任何腹吟波動的平穩簫聲,練就其穩定的吹奏能力。我覺得若能掌握得了良好口風,便能持續長音有如閉氣的時間,一口氣持續三十秒鐘以上的纖細簫聲是沒問題的,筆者最近的測試是四十八秒的紀錄。

渾厚低音的技巧

對於低音的音色與濃度,我所體會的關鍵技巧除了簫的性能(共鳴)外,在吹奏口風與口勁放鬆,還有吹奏角度需要有所調整,稍微俯吹角度是低音更濃的關鍵,但需要注意音準不能偏低。還有口中若含有一個空間能加大共鳴效果,就是嘴中還含有一口氣,在出風口與洞簫吹口的共鳴外,口腔也有另一共鳴腔,這對低音部的簫聲有明顯效果。這方法是我在循環換氣時意外發現的效果,因為循環換氣時,口腔需要往後擴張成一個蓄氣空間,卻也造成低音音色的飽滿厚實感。

文松寫於2001/11/9

 回教學區